乐器是如何产生的?

乐器是如何产生的?

在人类音乐史中,直接受大自然风声的启示而利用空气柱振动取音作乐的吹奏乐器,应是历史最久且种类最多。由于不同的激振方式,吹奏乐器可分为几种:依靠气流冲击吹孔边棱发声的笛、箫、埙等;以芦苇管制成哨片吹气振动的唢呐、管子、喉管等;依靠双唇振动激发空气柱变化的号筒、喇叭等;还有笙、竽一类通过穿隙式簧片与空气柱耦合共振的乐器。这些不同材质、结构和振动方式的乐器,形成了中国吹奏乐器丰富多彩的音色,在中国人的音乐生活中,占据着重要地位。

声音悲戚幽然的古埙,在众多吹奏乐器中别具一格。尽管今人无法考证“庖牺(伏羲)灼土为埙”的传说,但从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到流传于世的各种古埙,可见它经历了多种变迁,从只有吹孔到出现数目不等的音孔,以及后来的笔管、珠形、帽形、鬼头等各类形状。八音之中,埙为土的代表。它古朴而深沉、苍凉而渺远的意境,使人心境平静,唤起思古悠情。

琴、瑟、筝、阮、琵琶等,因用手或拨子触弦而统称为弹拨乐器。它们的沿革史至少都在二千年以上,属于传统乐器中“辈份”最高的一群。同时,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相关的历史传说。例如筝,是因“施弦高急,筝筝然也”而得名;阮,原称琵琶,由于魏晋音乐家、“竹林七贤”之一的阮咸善弹此器而在唐​​代以后即以同名称之;琴,则从其出世就与文人结下亲缘,孔子、司马相如、蔡邕、嵇康都是著名琴家,所以才有“士无故不撤琴瑟”之说。

中国各少数民族中,同样有种类繁多的拉弦乐器,如维吾尔族“木卡姆”所用的“艾捷克”、“萨它尔”、“多郎艾捷克”,改良拉弦乐器“胡西塔尔”,哈萨克的“柯布孜”,柯尔克孜的“克雅可”,蒙古族“马头琴”、四胡,壮族“瓦琴”,藏族“根卡”,侗族“牛腿琴”等。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和技巧,如艾捷克、萨它尔有中亚风味,马头琴有草原之韵,瓦琴则颇有南国情致。它们分别在各民族的节日歌舞或民俗活动中伴奏助兴。

相关推荐

贻贝十大品种榜中榜
365国际彩票下载

贻贝十大品种榜中榜

📅 07-04 👁️ 6785
2025年电脑好用的梯子软件推荐:7款稳定翻墙工具实测对比 | 免费SSR/V2ray加速器分享
四个小孩能玩什么游戏 2025趣味的支持四个小朋友玩的游戏盘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