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的夏天,总有一些神秘的事悄然发生。
比如,一场以“面具、迷宫或游戏的主人”为名的展览,在湖南美术馆悄然开幕。你以为是传统展览?不,它更像是一场文化副本:观众成为“玩家”,手持一份地图兼“法器”,穿梭在密集又神秘的傩面具之间,开启一场关于“自我”“生死”与“情绪小妖”的冒险。
近日,这场“傩面具艺术体验展”正式拉开帷幕。两百余件来自湘西、郴州、贵州等地的傩面具,不再是玻璃橱窗里的文物,而是参与者、讲述者、甚至游戏NPC。它们有的瞪眼怒目,有的慈眉善目,在迷宫般的空间中,召唤着观众进入一个古老而陌生的文化系统。
“你是谁?你从哪来?”
一场展览,常常是一种空间上的安排。但这次不一样。
观众进入展厅时,首先面对的不是展品介绍,而是一句潜藏哲学的提问:“你是谁?”——这是“自我与他者的冒险门票”互动任务之一。你需要戴上“游戏主角”的身份,在傩面具构建的迷宫中寻找关于自身认知的线索。每完成一个任务,就像解开了一层文化密码。
这种观展方式打破了传统美术馆那种“走马观花”的路径,让孩子也能参与其中。策展人黄嘉表示:“我们想做的是一次文化的游戏化转译。”傩面具不再只是驱邪的工具,而是开启深度文化对话的媒介。
傩文化,这一中国最古老的非遗形式之一,长期以来往往被视作“山野之物”。但当它以“先锋小姐”或“傩公傩母”的样貌,在高规格美术馆中亮相,呈现的已不只是“传统”的尊容,还有一种悄然转向现代的实验性:它能对接心理学、触碰社会学,甚至可以与AI、赛博美学产生对话。
“游戏不是轻浮,而是参与”
展览分为四大板块:“傩的结构主义”“庆典中的面具”“傩的精神分析:‘自我’与‘他者’”“傩润万物”。听上去像某种学术研讨,但当你真的走进展厅,会发现这里的一切都被精心设计成了“游戏场”。
“傩一下,抓住逃跑的情绪小妖”是另一个受欢迎的互动项目。通过视觉追踪与装置艺术,观众可以“抓”住自己的情绪,在面具上进行投射与命名。而在“染·傩”区域,你甚至可以给一个空白面具上色,设计出属于你的“傩面ID”。
这是展览的野心:让傩文化不止于静态的展示,而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共创。澧县溪上美术馆创始人雷鸣说得直白:“每一张傩面具、每一场傩戏,其实都是我们祖先理解世界的方式。”他希望通过这种体验式呈现,让都市人不再觉得傩是“边缘文化”,而是日常的一种文化可能性。
“城市美术馆”和“山村信仰”的距离
能有多远?
在过去,这种距离或许是不可逾越的,但这次展览尝试去搭建一座桥。
湖南是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。展览之所以选择以湖南为轴心,正是希望从本地出发,重新激活这种濒临失语的文化形态。更重要的是,它将文化转译为一种体验语言,邀请年轻人以“玩”的姿态参与文化的理解。
这不仅仅是一次展览,更像是一种文化立场的声明:传统不是保守,而是可以创造;非遗不是“古董”,而是新的语言系统,只要你愿意听懂它的语法。
展览将持续至9月15日,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围绕傩文化的艺术与民俗讲座。
或许,这个夏天,我们需要的不止是一场展览,更是一场关于文化的游戏,一次关于“自我”的重新认识。在这个奇妙的迷宫里,没人是局外人。